感谢曾经在黑龙江农场工作的上海知青管寿义先生为我们奉献了一本好书《北大荒十年》!
我是在博友《东海》上看见这本书出版的介绍。很想看看这本书,就留言问哪里有售?没想到作者很快给我来信,并寄送了一本给我。收到这本书以后,我放下了手中的其他活,如饥似渴地一口气看完。为什么?一是知青在讲述知青的往事,曾经的我是一位到云南去上山下乡的知青。相同的命运相同的感受使我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二是书中一个个故事是那样引人入胜,短小、精彩的讲述虽然都是北国的故事,但是知青上山下乡的种种往事却是如此相同。三是如今能够看见反映知青生活的好作品不是很多,加上这样的题材在出版上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这本书能够出版实属不易。
感谢管寿义先生给我带来的这份精神大餐。于是,我又花了一些时间到他的博客《在陋巷》(http://blog.sina.com.cn/u/1749237995)浏览了一番。真的不易啊,才两年的时间,他写下的这一篇篇文章,记载了我们在那个难忘的十年中的经历,留下了一代人昨天的故事。读后感慨万千!
一、写什么?
知青回忆往事的文章太多太多了。在已经出版的书刊里,在各个知青网站以及博客里,曾经的知青们纷纷拿起笔来回忆上山下乡的往事。但是,以一个人的回忆来讲述这个十年的故事不多。作者不拘泥于单纯地回忆讲述那个年月是是非非,而是从一件件小事里挖掘出值得回味的故事。
在《北大荒十年》一书里,我们看见作者从1969年上山下乡开始,讲述如何离开上海,到达农村的第一感觉,一直到在农场生活的的喜怒哀乐。每一个篇幅不长,但是每一个故事都很精彩。从干农活的点点滴滴到知青在一起的欢乐与痛苦,从当年的“地头学习会”到农场的运动会等等。他讲的是黑龙江农场的故事,但我读后的感觉仿佛是与我所在的云南农场经历的往事如同一辙。如北方有“脱坯”,就像我们在云南“打土坯”一样,那个累啊至今难忘。而当年知青对于电报的感觉、病退的不易等等都是那个时代知青们真实生活的写照。没有南北区分,上山下乡对于我们来说感同身受。在这本书里,有过知青生活经历的人能够找到你曾经生活的影子。这就告诉了我们,知青上山下乡的往事写什么?就是写这些,写我们当年真实的生活。一件小事、一段感受、一个难忘的镜头、一些至今难忘的人和事。读了这本书,给了我许多启示。写好我们当年的故事,需要这样的由小见大、立意深刻,才能够使故事具有可读性。在真实感受的基础上,留下我们这代人的真情实感。
知青上山下乡是昨天的故事,如何讲述给后人,需要技巧,更需要真实。对于我们这些可是步入老年生活的人来说,把这些故事留下来,是一件急需要做的事情。
二、怎样写?
在管寿义的《北大荒十年》里,令我惊讶的是作者对于东北语言的驾驭到了令人叹服的地步。一个上海知青经过十年的生活历练,把纯东北方言游刃有余地应用在文章里,不仅使这些故事具有可读性、可信性,而且使故事具有浓浓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情结。《“整”与“咋整”》、《“场子吗?我六哇”》、《“划拉”》等,从标题上就看见了这些东北土话。书中许多文章里时隐时现的“赵本山”式的土话令你无法想象这是一位上海知青的记载。
没有对于生活的细致观察、没有一份对于土地和人民的爱是写不出这样生动的语言,写不出融汇了浓浓的土地情结的故事。上海到全国各地的知青有上百万,在众多的回忆中,能够结合当地的地方语言给故事增色的确实不多。加上作者本身在驾驭讲故事的能力上高人一筹,使这些已经被许多知青讲“烂”了的往事,焕发出新意。怎样写,作者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
三、留下什么?
《北大荒十年》一书有4个部分组成。《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是全书的重点。细细读来,是一部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记载。《东北的风土人情》则是作者对于黑土地的一种记忆、一次回味。《北大荒,我的第二故乡》和《黑土地,荒友情》告诉了我们作者对于那片土地深深的爱意,写出了如今的老知青们怀旧的“思乡”情结。这样组成的格局涵盖了曾经的知青们生活的全部。
我们这代人都是在这样的轨迹中走过来的。迫不得已地上山下乡,在“广阔天地里艰难地度过了将近十年,回城以后开始了“二次创业”,到了晚年又激起了“思乡”的情怀。一路走来,坎坎坷坷不易啊。既是我们自身回忆的需要,也是留给后代一份精神财富的需要。
管寿义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写下回忆下乡生活的文章将近两百多篇,可见作者的勤奋。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看见了黑龙江引龙河六分场在那个年代的全貌。十年,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一瞬间,但是在作者的笔下,从当年农场职工与下乡知青的衣食住行、他们在艰难岁月里的喜怒哀乐和欢乐与痛苦、留下的是岁月的痕迹以春播夏种秋收冬藏的往事。每一个故事都字告诉我们那段情与味,每件小事不仅写的富有深意,还有诙谐与幽默。我想,不管你当时在哪里,只要你是知青,都能够在这里找到知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本书将引起曾经的知青深深共鸣。所以,作者留下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集体的力量
在我自己的书柜里有几格是专门存放关于知青上山下乡的书籍。今天将《北大荒十年》一书放入其中的时候,我突然发现由知青自创文集并有正规出版社出版的还没有(除了专业作家外),管寿义是第一人(指大陆公开出版社)。通过阅读此书和拜读作者的博客,我还了解到这本书的出版过程也是很精彩。也可以说是知青们“集体”努力的一个结果。
不是什么名人在作序,而是知青战友。作序的一位是上海电视台编导、原北安农场陈建明(博客:溪边竹人),另一位范国伟(博客:引龙河之草)也是当年与作者一起的战友。
出书的过程中同样是知青战友的鼎力相助。题写书名的是知青薄仲元。作者在后记里专门提到了一位荒友柴三胜,他提供了大量的照片。在作者的博客里讲述的出书过程中,一些知青朋友们的鼎力相助。在书出版以后,我还看见了在北大荒知青群中引起的轰动,纷纷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活动加以庆贺。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书已经超越了管寿义个人范围。凝聚了一个知青群体的共同智慧、不懈努力,真的是很不易。当然,写知青题材的作品能够通过七审八审则更为来自不易。
管寿义有这样一帮子朋友真的幸运!知青啊知青,到了现在这个年纪了,还是这样抱团取暖,齐心协力。黑龙江的知青朋友们,你们是好样的。
我曾经对作者说,等我这个月28日出国以后回来再写写自己的一些体会。但是,等不及了。是《北大荒十年》一书的精彩使我急切地写下这些文字。只是一些粗粗的体会。等到出国回来后在细细读一遍,从中吸取一些养料,也来写写我们云南农场的故事。
谢谢你,管寿义!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