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31日星期日

转载走向崩溃的党国

转载走向崩溃的党国:

原文地址:走向崩溃的党国作者:fyrpagy






《走向崩溃的党国》



前言:
衡量译文质量的重要指标是看它的绝对转载量。本文转载量已经接近1500人次,成为2012新浪与网易博客中有影响的国际时政类叙事文之一。其中网易占了约1000人次,这部分归功于网易博主”sikaoyutansuo2″先生—–他的复制(包括标点符号)非常成功—转载量超过了博主。
为此,本博主首先感谢他为弘扬普世价值所做出的努力,但对他的此种作法不能苟同,同时深感遗憾—–这肯定能导致一些潜在的朋友与我失之交臂。好在“sikaoyutansuo2″先生已经为此表达了歉意。待他订正以后,此事到此为止。
=====================================

本文出自《Everything

You Think You Know About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Is

Wrong
》,是去年《FP》中译成中文最多的文本之一。目前已知有5个版本,但数这个版本最受欢迎。之所以为广大博友们所喜爱,可能是由于语言贴切和在不失原意前提下的恰当修辞,或是在还原作者的情感世界的同时激发出了中文博友的内心共鸣。
无论是耐心地精雕细琢,还是飞扬地激情畅想,都需要透彻理解原作,进入与作者类似的意境。高水平译文需要具备与之匹配的中文底蕴,同时要求悟性。本文是博主继“再读《独立宣言》1”之后的比较满意的作品。
译文能否成功取决于原文,即原文本身需要有感染力与震撼力。本文参照其它三个版本,最终删繁就简三秋树,几番下来几乎等同一次再创作,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当然,也投入了全部的精力。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文思想精髓属于原作者 LEON ARON 先生,为适应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做了大量的重排。至于能否博得博友们钟爱,心里确实没底。如今看到了结果,我可以自信地说,这不是偶然。但如果它仍能经受住时间的检验,那才是真正值得骄傲,也多了一份成就感—前后修改了不少于二十遍,这份劳动应该物有所值。
从尊重普世价值出发,博主完全认同sikao先生的理念,为此再次感谢他的传播,也承蒙他喜欢此文,只是希望他多少尊重一些,或者说多少体谅一下博主的辛勤为盼。





走向崩溃的党国




走向崩溃的党国

BY LEON

ARON


  • 阅读要点:
  • “In the

    past Russia needed liberty to live ; it must now have it in order

    to survive.… The challenge of our times is an overhaul of the

    system of values, the forging of new consciousness. We cannot build

    a new country with the old thinking.… The best

    investment  is Liberty and the Rule of Law. And

    respect for man's Dignity.。。”

  • “过去,俄国需要自由,今天,俄国仍然需要自由…我们挑战它腐朽的价值体系,为此需要打造新的认知;我们不可能在旧思维的沙滩上构建新国家。。。我们倾力肇建未来,首先应从自由与法治这个原点上开始,从尊重“人的尊严”中起航。。对自由的不懈的追寻与向往,才有可能使这个国家于浴火中走向涅槃。。。。”
  •  

  •          

    —–摘自梅德韦杰夫智库,2012俄国总统竞选宣言

  • -=============================================================================

  • 从对国家的道义审判开始;让每位公民获得尊严,俄国精英群与大众以短短几年的时间,用正义的力量摧毁了曾经强大的,不可一视的前苏联政权;剥夺了它的合法性,让这个貌似伟岸的巨型空壳燃烧殆尽,轰然坍塌灰飞烟灭于1991年秋

  • 重温这段荡气回肠的,荷马史诗般的壮丽历史画卷,我们为这些先驱们的勇敢所倾倒,他们在创造惊天地泣鬼神的宏大叙事的同时,一次次地让后来者惊叹不已甚至目瞪口呆—,它简直就是一个神话故事.虽然难以置信,但它绝对是,发生于20世纪最后的时刻,人类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伟大革命的核心内容。



  • 每一次革命都是一次惊世奇闻。苏联的解体可以作为最出人意料的事件。此前没有经济数据预示国家即将崩溃。

    1985年的GDP增长为2%,1989年接近9%。从1985年到1990年,苏联人均收入以7%增长每年。没有任何外部压力,到1985年,它已经实现了所有军事和外交目标。



  • 美国不是催化剂。“里根主义”逆转了它在第三世界的优势。波兰团结工会令克格勃头痛,但前苏联早已习惯。

    历史学家认为,“在1985年的全球视角下,没有任何一个主要国家的政府能像苏联那样稳固,并按照自己的方式制定清晰的政策”。


    为什么崩溃?马后炮分析家蜂拥纷至——试图从经济、政治、社会角度寻找答案。逐渐,问题被指向,—–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被普遍认为是可耻的、非法的和不能忍受的?——从结论被社会认同的那一刻起,帝国衰亡的命运就此敲定,并且不可逆转。
  • 一切始于道德文明的修复。如何看待斯大林的政治遗产,精英群在集体反思,质疑的声音接踵而来:什么才是有尊严的生活?一个公正的社会与经济需要的是什么?一个合法与正义的国家应怎样构建?国家应与公民保持什么样的关系?



  • “全新道德重构”始于1987年1月。党首席戈尔巴乔夫宣布,国家进入开放和民主化社会重构阶段。“价值重估,创造性反思”。他说,“我们无路可走,我们必须彻底改变,要与过去划清界限”。

  • 改革之父高调亮相。Aleksandr

    Yakovlev,俄罗斯前驻加拿大大使:“够了!我们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必须更新,必须重新思考我们的理念、方法,以及对待历史和未来的态度……不能再像以前,那些生活方式已经让我们无法忍受,它令人羞耻。”


  • 总理Nikolai Ryzhkov :
    “我们监守自盗,行贿受贿,报纸和文件充斥着谎言。我们在谎言中狂欢,把金牌互相挂在对方的脖子上。所有这些——国家从上到下、从下到上。”
  • 谢瓦尔德纳泽外长,“每件事都已经腐烂,必须做出改变”。苏联模式已经失败。“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人民,绝大多数受教育者,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排斥这种文化,因为它不尊重人,相反,它从精神和政治上双重压迫人。”


  • 89革命,戈尔巴乔夫对暴力表现出深深的厌恶。当改革深度及规模超出最初预想时,他拒绝为保护体制而镇压。“这是对信念的背叛”,戈说,“我们应该在桌子上挥拳”,他做出握紧拳头的样子。“一般来说应该这样,当然这不会令人愉快”。

    克里姆林宫红墙外,人民对腐败、偷窃、谎言、越发“烦躁”起来,对改革的思维开始认同并酝酿发酵,这些理念被物质化,成为点燃革命的结构性因子。

    官方公信力弱化。新的认知被聚焦于全新的“价值转变”,国家政治合法性遭到质疑。罗伯特.莫顿不朽的“托马斯定理”被再次验证——

    如果人们把某种情景定义为“真”,该情景就会在“真”的框架内导出结果——经济的恶化被定义为真,它的结果导致了对政权的认知及评价的根本性改变。

    引领革命,前卫精英集体登台。那些传播“认知转变”的人群包括:作家、记者和艺术家。著名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定义:革命前,由知识群体来帮助“创造普遍的不满”,激活先前被当局“凝固并且固化了”的舆论;创造社会各界对“革命或变革的有效需求”,顷刻之间,大多数国家的“政治教育工作者”们集体转身为公共知识分子,即公知,成为了有”历史使命担当者”中的社会中坚力量成员。


  • 话语权转向。用塞谬尔.约翰逊的话说,它被掌握于“真理导师”的手中,这些人包括:

    济学家Nikolai Shmelyov;政治哲学家Igor Klyamkin、Alexander

    Tsypko;开明专栏作家Vasily Selyunin、Yuri Chernichenko、Igor Vinogradov和Ales

    Adamovich、记者Yegor Yakovlev、Len Karpinsky、Fedor

    Burlatsky等数十人。 


    修复文明,改变理念。此时,政治经济构架并未要求彻底更新,准则也没有颠覆要求。但是,从每个社会个体的意义上来说,革命已经发生:俄国人整体的观念改变了。1987年,米哈伊尔.安托诺夫宣布,“人民必须被拯救——不是因为外部危险,而是道德败坏的行为扼杀了人民高贵的人类本性”。怎样拯救?向着不可逆的自由化演变——不是以舒缓焦虑而求得社会“稳定”,而是要求整个社会有根本性改变。


  • 怎样保证无逆转的改变?首先,已经获得精神自由的人,呼吁那些精神奴隶们,只要做到“不告密,不背信弃义,不违背良心,这样,无论是谁,都可以从这个极权主义国家中获得拯救,成为”“精神奴役的免疫者”。

    为拯救人,必拯救改革,改革从内心改变人,改革本身才可被拯救。逻辑晦涩像绕口令。但它是想表明,国家的救赎需要改革,参与改革的人必须摆脱精神枷锁,两者缺一不可,舍此无他。当务之急,是要把人从“屁民”和“草民”的自我意识改造为“公民”这一概念。

  • “够了!”小说家瓦西列夫在呐喊,“谎言够了,奴性够了,怯懦够了。最终我们要记住,我们是公民。一个骄傲国家的骄傲公民”。


  • 克维尔名言:“革命,就是为尊严而战”。托克维尔定律—-较之与革命爆发之前,革命中被推翻的政权往往倾向于减少压制。这是为什么?托克维尔推测,人民或许实际的“痛苦较少”,但他们的痛苦感在加重,并在扩散,换句话说是,痛苦的“感觉被放大了”。克维尔的另一名言是,从美国到法国,再到俄国,革命的本质上是在同一个旗帜下战斗即:寻找人的尊严,重塑人的尊严,要求人的自由与公民权,


  • 价值诉求。这时候的俄国如同法国大革命前夜,毫无例外的触及和集中到了“价值诉求”这一敏感点上。所有的革命都一样:坦克上的叶利钦照片成为了俄国革命的象征;阿拉伯文的互联网页成为了开罗的塔希尔广场和突尼斯的卡斯巴广场;班加西街头和叙利亚小镇集会成为了革命的象征。撇开语言和文化传统,所有革命的宗旨与情感不仅息息相通,而且同根同源。

  • 不再忍受自由被剥夺。水果小贩的自焚,点燃了突尼斯革命的星星之火,成为2011阿拉伯之春的起点,“不是因为失业”,一示威者告诉记者,而是“当局要对暴力事件负责”。在班加西,叛军以大规模的演唱会开始,“人民来结束腐败!”;在埃及,群众“全部自发组织起来,深受压迫的人民不再恐惧,不再愿意被剥夺自由,也不再愿意被领导人羞辱”。

  • “尊严高于面包!”这是1991年的莫斯科的声音,也是后来突尼斯的口号。这些故事说明,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无法替代人的自由和尊严。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为阿拉伯之春,以及未来中国或迟或早的动荡感到惊讶——就像对苏维埃俄国那样。

  • 自由如同魔法。“无论集权政权为我们提供任何真或假的好处,上帝赐予我们的尊严,让我们不能容忍自己的权利和自由被剥夺”,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奥通巴耶娃,“这就像魔法,无论男女老幼,不同的宗教和政治信仰,人民会汇集在城市广场,宣布自己已经忍无可忍”。

  •  重组国家,道德动力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它可以摧毁一个旧政权,但无法诞生新国家。根深蒂固的极权文化传统,尤其是在自组织与自适应嬴弱的社会,由道德力量为底蕴的民主体制无法支撑新制度的持续运转,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俄国,要清除七十年极权的痼疾,以毕其功于一役的决战思维过于幼稚,俄国的改革家们不仅仍需历尽艰辛,而且长路漫漫。。。。

  • 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共同肢解

    了帝国。然而帝国虽败,根基犹存。千百万俄国人选择了普京,仰视着聆听他鼓吹“强敌环伺”(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和“俄国人挺直膝盖”(俄国人可以说

    不,俄国人站起来)这样的巫咒。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圣坛下又一次紫烟萦绕,香气袭人,香火旺盛,香客如云。怯懦的圣徒们没有勇气回头清算斯大林,以至于这条恶魔的阴魂时隐时现,期待着死灰复燃。正如
    梅德韦杰夫智库团队的警告,这几乎是他们2012年的总统竞选宣言:

  • “过去,俄国需要自由,今天,俄国仍然需要自由…我们挑战它腐朽的价值体系,为此需要打造新的认知;我们不可能在旧思维的沙滩上构建新国家。。。我们倾力肇建未来,首先应从自由与法治这个原点上开始,从尊重“人的尊严”中起航。。对自由的不懈的追寻与向往,才有可能使这个国家于浴火中走向涅槃。。。。”

  • 从对国家的道义审判开始;让每一位公民重获尊严,俄国精英群与大众以短短几年的时间,用正义的力量摧毁了曾经强大的,不可一视的前苏联政权;剥夺了它的合法性,让这个貌似伟岸的空壳大厦燃烧殆尽,轰然坍塌灰飞烟灭于1991年秋

  • 重温这段荡气回肠的,荷马史诗般的壮丽历史画卷,我们为这些先驱们的勇敢所倾倒,他们在创造惊天地泣鬼神的宏大叙事的同时,一次次地让后来者惊叹不已甚至目瞪口呆—,它简直就是一个神话故事.虽然难以置信,但它绝对是,发生于20世纪最后的时刻,人类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伟大革命的核心内容。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









© Grass Mud Horse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3.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推荐网文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转载]武汉植物园:秋景、睡莲和无名花(图)

[转载]武汉植物园:秋景、睡莲和无名花(图):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2011年11月6日,周日下午,我在武汉植物园里散步。先看菊花,然后在芦苇丛中流连,最后又去看了罂粟和让人头晕的曼陀罗。接着,我在植物园里随意地行走,感觉哪里空气新鲜,就在哪里多停留一会儿。




    人到中年,慢慢要学会养生了。特别是今天7月在济南大病一场,让人尤其感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从此我再也不熬夜了,早睡早起,也增加了散步的次数,延长了散步的距离。有时一走就是一个多小时,直到身体微微出汗。




    这一次也不例外,我在武汉植物园里,从前走到后,从左走到右,感觉身体渐渐舒展,虽然两腿稍微有点酸麻,但整体感觉很舒适,很快意。




    植物园里,原来青翠欲滴、亭亭玉立的荷叶大多枯萎了,但在周围依然的葱翠中,这样的秋景另有一番韵味。尤其是,不少树上都结有果实,红的、黄的、黑的、白的,一串串,一簇簇,很是惹眼,充满了收获的喜庆。




    这时,我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感觉自己渐渐融入到了天地之间……





    文图:陈清贫,联系QQ:14628839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在满目秋色中,红红的小果实格外喜人。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在一片绿色中,几片小红叶也挺好看的。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虽然到处都是残枝败叶,但另有一番韵味。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这是峨眉豆,菜市场都有卖,估计大家都吃过。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我小时候种过不少峨眉豆,但很少注意它开花的样子。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睡莲,五颜六色的,第一次看品种这么齐全的展示。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这一种,叫蓝莲花,好美!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美得不像真实的,黄色睡莲。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植物园里有不少向日葵,但大多枯萎结果了,这是仅剩的几株。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武汉植物园:菊花、芦苇和曼陀罗(图)       
武汉植物园:秋景、睡莲和无名花(图)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