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笔法]在中国,高层的恐惧http://ping.fm/coLeE在苏联时代的全盛时期,共产党领导人持不同政见者南斯拉夫理论家米洛万·吉拉斯的“新阶级”,其力量不在于拥有的财富,但在它的控制进行了描述:国家所有的财产是他们使唤并调用。有是在勃列日涅夫的显示他卑微的母亲围绕他的历史性的办公室,他的外国豪华车和他其精湛的餐富丽堂皇的别墅宏伟的收集,并询问她的印象猜测,但合适的故事 - 到这,她回答说:“这是美妙的,狮子座,但如果布尔什维克回来会发生什么?“
但是,如果甚至部分关于中国的“红色后代”的财富和生活方式的故事 - 毛泽东的革命一代的后裔 - 是可以相信,中国的一类新的希望,不仅控制,而且还拥有。一些中国网民可能认为,薄,重庆特大城市,在3月推翻腐败指控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党的老板,是一个畸变。
为何拥有财富的中国精英变得如此重要?以及为什么有这么多中国领导人送子女出国教育呢?一个答案是肯定,他们对中国的未来缺乏信心。
这可能看起来很奇怪,因为,中国已推进到他们的国家在过去30年全球经济强国的顶尖行列。有那些预测为过热的经济硬着陆 - 增长已经放缓 - 但收购的财富更好地理解,不只是作为一个经济坐垫,或纯粹的贪婪,但作为一个政治对冲。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邓小平的信念,他们在权力的延续,将取决于经济进步。但是,即使在中国,以能力为基础的任务可以在困难的时候崩溃。因此,全球化的资产 - 转账及海外教育自己的孩子 - 作为防范风险的对冲感。(至少120亿美元,已被非法转移到国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根据一个官方的估计。)
毛泽东和他的同事们出生的诸多因素一份自信:胜利的内战; 1精心组织党的器具; 1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框架,在道路地图社会主义的未来;和“”的胜利人民解放军堡垒。今天,超过60年的内战后,只有解放军看起来有点相同,和自信的磨损。
文革期间红卫兵的党的领导人和官员的谴责,损害了党的权威和合法性。拒绝邓小平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实践中,突出党的不安全。意识形态合法性的外衣被遗弃在种族增长。
今天,仍然是党的80多万党员的强大的,但大多数参加党的事业发展,而不是唯心主义。每天,有大约500名抗议,示威或暴动,反对腐败或独裁的地方党政当局常常把武力。提示盲人人权倡导者陈光诚寻求美国保护的苛刻待遇,只有一个最臭名昭著的案件。像一个大锅动荡的社会,毛泽东发动反对国家的近50年前的泡沫。像薄,谁使用他们的家庭关系,采取控制的广大经济部门的党的领导人的亲属聚敛财富的故事,甚至会说服忠诚的公民,的腐达到极顶。
薄事件不只是大规模的腐败,但也继承。薄高调的“重庆模式”的特点是犯罪的克星,毛派singalongs,廉价住房和其他福利的规定。这是一个民粹主义者,和流行的,企图通过一个有魅力的革命英雄的儿子,声称他的自然权利,在第18届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9名成员组成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今年晚些时候提升。其中在中国流传的谣言是,一旦委员会,薄将试图取代党的新任总书记和国家主席同意由即将离任的领导:习。
毛泽东在1976年去世,亲手挑选他的继任者。邓小平在1997年去世,有福了江和胡跟随他。胡先生,而不是像毛泽东或像邓小平的经济改革教父的革命英雄,没有任命他的继任者的威信。低调的习先生,像薄这样的红色后代,出现作为拥挤闭门造车的结果。缺乏机构的合法性和铺设的长辈的手,他可能会看着一个容易的目标,一个雄心勃勃的薄。
党的领导人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利用各种宣传工具,消散统一领导,党的纪律和国家的“和谐”博崩溃所造成的损害。通过描绘作为中国的麦克白夫人他据称杀气的妻子,他们可能会转移从博批评。但中国的一类新的成员仍然担心,关于精英腐败的揭露已经暴露了他们回来的“布尔什维克的危险。
来源:纽约时报。
2012年5月9日星期三
from 胡泳的BLOG by 胡泳的BLOG
大屠杀、大地震与大饥荒
胡泳
人民日报甘肃分社社长林治波因为在微博上谈论大饥荒,称当年饥荒最重的河南安徽很多村庄,“能够直接证实的饿死者为数极少”;“至今没有一个告诉我他家里谁饿死了,可都在那里叫嚷死了几千万”,被网民千夫所指,“群起而论之,群起而攻之”。有无数人提供了大量统计数据、书籍、文章、图片、影音和个人叙述,来证明他无视普通百姓都知道的事实。最终,林不得不出来道歉:“我对大跃进那段历史缺乏研究,掌握情况不够。这几天接到网友许多信息,告知当年悲惨的情况,得以了解更多事实,内心深受震撼!我的个人不当言论引发很多国人的痛苦回忆,伤害了很多人的感情,为此深感歉疚,向大家真诚道歉!感谢各位网友指正我的错误,并愿意和大家一起努力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林社长转换身形之快,令人咋舌。有网友评论说:“突然跟换了个人一样……他过去真的那么缺乏了解信息的渠道和能力?不管是或不是,都挺悲哀的……”这个微博上的历史普及性故事说明了,在涉及中国社会的一些重大灾难时,现实的习惯性遮掩。而这种遮掩的方式之一是抽象记忆术。
犹太人汉学家舒衡哲1995年发表文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博物馆的光照之外》,文中说,我们今天常常说纳粹杀了六百万犹太人,日本兵杀了南京三十万人,实际上是以数字和术语的方式把大屠杀给抽象化了。“抽象是记忆的最狂热的敌人。它杀死记忆,因为抽象鼓吹拉开距离并且常常赞许淡漠。而我们必须提醒自己牢记在心的是:大屠杀意味着的不是六百万这个数字,而是一个人,加一个人,再加一个人……只有这样,大屠杀的意义才是可理解的。”
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三十万遇难同胞,在纪念这场浩劫70年的时候,朱学勤先生曾写道:“南京大屠杀,相当长时间内曾有意无意回避,不许民众提及。此后政治进步,允许民间向日方提出赔偿要求,地方政府闻风而动,兴建惨案纪念碑,这一点当然值得肯定。但是一旦允许放声,一提就是30万,为什么不是有零有整,拿出一个确凿数据?到目前为止,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还剩下有户籍管理的国家,……此前利用这一户籍制度做出过多少事情,为什么临此大案,反而如此潦草,一个‘3’再加五个‘0’?我参观珍珠港事件纪念碑、越战死难者纪念墙,都是有名有姓,十分具体。波士顿犹太纪念死难碑,可能因无法收集那么多具体人名,但刻有死难者集中营编号,一个挨着一个,密密匝匝,直上云霄,参观者仰头达90度看不到顶端,那一组组冰冷的阿拉伯数字编号,比有名有氏更让人震撼。如此具体,才是以人为本,真正体现每一个个体生命的价值,杀人三十万是惨案,杀人二十万、十万零壹、零二就不是惨案?那零壹、零二就不是生命?目前所提三十万,是模糊概念,不是具体数据,概念不能说服人,模糊概念更不能说服人,反而会让人产生疑问,甚至给日方留下狡辩借口。应该是以确凿数据,最好是刻有具体名姓,宁缺毋滥,才能最终震慑对方,赢得世界舆论敬重。”
是啊,三十万的数字看上去似乎触目惊心,实际上在其抽象概括之下,反而如舒衡哲所说,容易以一种“鼓吹拉开距离并且常常赞许淡漠”的方式总结历史。只有在一段一段记忆的恢复、一个一个人的寻找之中,大屠杀方显示其意义,昭示后人痛苦的历史如何不能重复。欲“中国不能亡”,首先要“中国不能忘”。这种不能忘,是不能忘记一个个鲜活生命的具体消失,而不是其他旁的什么。
2009年3月,在“5·12汶川大地震”10个月之后,四川省常务副省长魏宏犹自声称,政府很难对遇难学生人数给出准确的数字。如果我们不谈准确的数字,而是要一个人,加一个人,再加一个人……那又如何?艾未未、谭作人等在2008年年底发起“汶川地震死亡学生”公民调查,联合志愿者全面调查核实遇难学生情况,其所要反抗的,正是官方有意的抽象化,和民间已经泛起的遗忘。“那些孩子,他们有父母亲人,有幻想,会欢笑,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这个名字属于他们,三年、五年,十八,十九年,这是他们可能被记忆的全部,可被唤起的全部。”
也正因此,回答林治波这样的否认大饥荒者的最好方法,是唤起民间的历史追溯力量,寻找每一个被饿死的冤魂的姓名,并记住他们。在北京,纪录片工作者2009年冬发起民间记忆计划,迄今已运行两年有余,参与者有60岁村民、纪录片作者、其他艺术创作者及在校大学生,计划参与者返回自己的村子,调查、统计、整理,并在可能的情况下,为“三年逝者”刻名立碑。它采取一种雪球自然滚动方式,卷入更多参与者,波及更多村子的被访老人。截止2012年3月,共有70人回村采访,被访人涉及19个省、100余村子的600余人。数百小时采访影像和几十万字口述史正在整理中。
让我们每一位网民都出来支持这样的事业,拒绝现实两大沉重铁门之合围——拒绝谎言,拒绝遗忘。这是因为,死者的真正灾难,不仅仅是来自他们的死去,而是来自整个社会的冷漠,和整个社会拒绝回答他们之死所提出的问题,认为他们已经被遗忘。
不要让屠杀、地震和饥馑中死去的人们第二次死去!from 胡泳的BLOG by 胡泳的BLOG
大屠杀、大地震与大饥荒
人民日报甘肃分社社长林治波因为在微博上谈论大饥荒,称当年饥荒最重的河南安徽很多村庄,“能够直接证实的饿死者为数极少”;“至今没有一个告诉我他家里谁饿死了,可都在那里叫嚷死了几千万”,被网民千夫所指,“群起而论之,群起而攻之”。有无数人提供了大量统计数据、书籍、文章、图片、影音和个人叙述,来证明他无视普通百姓都知道的事实。最终,林不得不出来道歉:“我对大跃进那段历史缺乏研究,掌握情况不够。这几天接到网友许多信息,告知当年悲惨的情况,得以了解更多事实,内心深受震撼!我的个人不当言论引发很多国人的痛苦回忆,伤害了很多人的感情,为此深感歉疚,向大家真诚道歉!感谢各位网友指正我的错误,并愿意和大家一起努力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林社长转换身形之快,令人咋舌。有网友评论说:“突然跟换了个人一样……他过去真的那么缺乏了解信息的渠道和能力?不管是或不是,都挺悲哀的……”这个微博上的历史普及性故事说明了,在涉及中国社会的一些重大灾难时,现实的习惯性遮掩。而这种遮掩的方式之一是抽象记忆术。
犹太人汉学家舒衡哲1995年发表文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博物馆的光照之外》,文中说,我们今天常常说纳粹杀了六百万犹太人,日本兵杀了南京三十万人,实际上是以数字和术语的方式把大屠杀给抽象化了。“抽象是记忆的最狂热的敌人。它杀死记忆,因为抽象鼓吹拉开距离并且常常赞许淡漠。而我们必须提醒自己牢记在心的是:大屠杀意味着的不是六百万这个数字,而是一个人,加一个人,再加一个人……只有这样,大屠杀的意义才是可理解的。”
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三十万遇难同胞,在纪念这场浩劫70年的时候,朱学勤先生曾写道:“南京大屠杀,相当长时间内曾有意无意回避,不许民众提及。此后政治进步,允许民间向日方提出赔偿要求,地方政府闻风而动,兴建惨案纪念碑,这一点当然值得肯定。但是一旦允许放声,一提就是30万,为什么不是有零有整,拿出一个确凿数据?到目前为止,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还剩下有户籍管理的国家,……此前利用这一户籍制度做出过多少事情,为什么临此大案,反而如此潦草,一个‘3’再加五个‘0’?我参观珍珠港事件纪念碑、越战死难者纪念墙,都是有名有姓,十分具体。波士顿犹太纪念死难碑,可能因无法收集那么多具体人名,但刻有死难者集中营编号,一个挨着一个,密密匝匝,直上云霄,参观者仰头达90度看不到顶端,那一组组冰冷的阿拉伯数字编号,比有名有氏更让人震撼。如此具体,才是以人为本,真正体现每一个个体生命的价值,杀人三十万是惨案,杀人二十万、十万零壹、零二就不是惨案?那零壹、零二就不是生命?目前所提三十万,是模糊概念,不是具体数据,概念不能说服人,模糊概念更不能说服人,反而会让人产生疑问,甚至给日方留下狡辩借口。应该是以确凿数据,最好是刻有具体名姓,宁缺毋滥,才能最终震慑对方,赢得世界舆论敬重。”
是啊,三十万的数字看上去似乎触目惊心,实际上在其抽象概括之下,反而如舒衡哲所说,容易以一种“鼓吹拉开距离并且常常赞许淡漠”的方式总结历史。只有在一段一段记忆的恢复、一个一个人的寻找之中,大屠杀方显示其意义,昭示后人痛苦的历史如何不能重复。欲“中国不能亡”,首先要“中国不能忘”。这种不能忘,是不能忘记一个个鲜活生命的具体消失,而不是其他旁的什么。
2009年3月,在“5·12汶川大地震”10个月之后,四川省常务副省长魏宏犹自声称,政府很难对遇难学生人数给出准确的数字。如果我们不谈准确的数字,而是要一个人,加一个人,再加一个人……那又如何?艾未未、谭作人等在2008年年底发起“汶川地震死亡学生”公民调查,联合志愿者全面调查核实遇难学生情况,其所要反抗的,正是官方有意的抽象化,和民间已经泛起的遗忘。“那些孩子,他们有父母亲人,有幻想,会欢笑,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这个名字属于他们,三年、五年,十八,十九年,这是他们可能被记忆的全部,可被唤起的全部。”
也正因此,回答林治波这样的否认大饥荒者的最好方法,是唤起民间的历史追溯力量,寻找每一个被饿死的冤魂的姓名,并记住他们。在北京,纪录片工作者2009年冬发起民间记忆计划,迄今已运行两年有余,参与者有60岁村民、纪录片作者、其他艺术创作者及在校大学生,计划参与者返回自己的村子,调查、统计、整理,并在可能的情况下,为“三年逝者”刻名立碑。它采取一种雪球自然滚动方式,卷入更多参与者,波及更多村子的被访老人。截止2012年3月,共有70人回村采访,被访人涉及19个省、100余村子的600余人。数百小时采访影像和几十万字口述史正在整理中。
让我们每一位网民都出来支持这样的事业,拒绝现实两大沉重铁门之合围——拒绝谎言,拒绝遗忘。这是因为,死者的真正灾难,不仅仅是来自他们的死去,而是来自整个社会的冷漠,和整个社会拒绝回答他们之死所提出的问题,认为他们已经被遗忘。
不要让屠杀、地震和饥馑中死去的人们第二次死去!
大屠杀、大地震与大饥荒
胡泳
人民日报甘肃分社社长林治波因为在微博上谈论大饥荒,称当年饥荒最重的河南安徽很多村庄,“能够直接证实的饿死者为数极少”;“至今没有一个告诉我他家里谁饿死了,可都在那里叫嚷死了几千万”,被网民千夫所指,“群起而论之,群起而攻之”。有无数人提供了大量统计数据、书籍、文章、图片、影音和个人叙述,来证明他无视普通百姓都知道的事实。最终,林不得不出来道歉:“我对大跃进那段历史缺乏研究,掌握情况不够。这几天接到网友许多信息,告知当年悲惨的情况,得以了解更多事实,内心深受震撼!我的个人不当言论引发很多国人的痛苦回忆,伤害了很多人的感情,为此深感歉疚,向大家真诚道歉!感谢各位网友指正我的错误,并愿意和大家一起努力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林社长转换身形之快,令人咋舌。有网友评论说:“突然跟换了个人一样……他过去真的那么缺乏了解信息的渠道和能力?不管是或不是,都挺悲哀的……”这个微博上的历史普及性故事说明了,在涉及中国社会的一些重大灾难时,现实的习惯性遮掩。而这种遮掩的方式之一是抽象记忆术。
犹太人汉学家舒衡哲1995年发表文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博物馆的光照之外》,文中说,我们今天常常说纳粹杀了六百万犹太人,日本兵杀了南京三十万人,实际上是以数字和术语的方式把大屠杀给抽象化了。“抽象是记忆的最狂热的敌人。它杀死记忆,因为抽象鼓吹拉开距离并且常常赞许淡漠。而我们必须提醒自己牢记在心的是:大屠杀意味着的不是六百万这个数字,而是一个人,加一个人,再加一个人……只有这样,大屠杀的意义才是可理解的。”
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三十万遇难同胞,在纪念这场浩劫70年的时候,朱学勤先生曾写道:“南京大屠杀,相当长时间内曾有意无意回避,不许民众提及。此后政治进步,允许民间向日方提出赔偿要求,地方政府闻风而动,兴建惨案纪念碑,这一点当然值得肯定。但是一旦允许放声,一提就是30万,为什么不是有零有整,拿出一个确凿数据?到目前为止,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还剩下有户籍管理的国家,……此前利用这一户籍制度做出过多少事情,为什么临此大案,反而如此潦草,一个‘3’再加五个‘0’?我参观珍珠港事件纪念碑、越战死难者纪念墙,都是有名有姓,十分具体。波士顿犹太纪念死难碑,可能因无法收集那么多具体人名,但刻有死难者集中营编号,一个挨着一个,密密匝匝,直上云霄,参观者仰头达90度看不到顶端,那一组组冰冷的阿拉伯数字编号,比有名有氏更让人震撼。如此具体,才是以人为本,真正体现每一个个体生命的价值,杀人三十万是惨案,杀人二十万、十万零壹、零二就不是惨案?那零壹、零二就不是生命?目前所提三十万,是模糊概念,不是具体数据,概念不能说服人,模糊概念更不能说服人,反而会让人产生疑问,甚至给日方留下狡辩借口。应该是以确凿数据,最好是刻有具体名姓,宁缺毋滥,才能最终震慑对方,赢得世界舆论敬重。”
是啊,三十万的数字看上去似乎触目惊心,实际上在其抽象概括之下,反而如舒衡哲所说,容易以一种“鼓吹拉开距离并且常常赞许淡漠”的方式总结历史。只有在一段一段记忆的恢复、一个一个人的寻找之中,大屠杀方显示其意义,昭示后人痛苦的历史如何不能重复。欲“中国不能亡”,首先要“中国不能忘”。这种不能忘,是不能忘记一个个鲜活生命的具体消失,而不是其他旁的什么。
2009年3月,在“5·12汶川大地震”10个月之后,四川省常务副省长魏宏犹自声称,政府很难对遇难学生人数给出准确的数字。如果我们不谈准确的数字,而是要一个人,加一个人,再加一个人……那又如何?艾未未、谭作人等在2008年年底发起“汶川地震死亡学生”公民调查,联合志愿者全面调查核实遇难学生情况,其所要反抗的,正是官方有意的抽象化,和民间已经泛起的遗忘。“那些孩子,他们有父母亲人,有幻想,会欢笑,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这个名字属于他们,三年、五年,十八,十九年,这是他们可能被记忆的全部,可被唤起的全部。”
也正因此,回答林治波这样的否认大饥荒者的最好方法,是唤起民间的历史追溯力量,寻找每一个被饿死的冤魂的姓名,并记住他们。在北京,纪录片工作者2009年冬发起民间记忆计划,迄今已运行两年有余,参与者有60岁村民、纪录片作者、其他艺术创作者及在校大学生,计划参与者返回自己的村子,调查、统计、整理,并在可能的情况下,为“三年逝者”刻名立碑。它采取一种雪球自然滚动方式,卷入更多参与者,波及更多村子的被访老人。截止2012年3月,共有70人回村采访,被访人涉及19个省、100余村子的600余人。数百小时采访影像和几十万字口述史正在整理中。
让我们每一位网民都出来支持这样的事业,拒绝现实两大沉重铁门之合围——拒绝谎言,拒绝遗忘。这是因为,死者的真正灾难,不仅仅是来自他们的死去,而是来自整个社会的冷漠,和整个社会拒绝回答他们之死所提出的问题,认为他们已经被遗忘。
不要让屠杀、地震和饥馑中死去的人们第二次死去!from 胡泳的BLOG by 胡泳的BLOG
大屠杀、大地震与大饥荒
人民日报甘肃分社社长林治波因为在微博上谈论大饥荒,称当年饥荒最重的河南安徽很多村庄,“能够直接证实的饿死者为数极少”;“至今没有一个告诉我他家里谁饿死了,可都在那里叫嚷死了几千万”,被网民千夫所指,“群起而论之,群起而攻之”。有无数人提供了大量统计数据、书籍、文章、图片、影音和个人叙述,来证明他无视普通百姓都知道的事实。最终,林不得不出来道歉:“我对大跃进那段历史缺乏研究,掌握情况不够。这几天接到网友许多信息,告知当年悲惨的情况,得以了解更多事实,内心深受震撼!我的个人不当言论引发很多国人的痛苦回忆,伤害了很多人的感情,为此深感歉疚,向大家真诚道歉!感谢各位网友指正我的错误,并愿意和大家一起努力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林社长转换身形之快,令人咋舌。有网友评论说:“突然跟换了个人一样……他过去真的那么缺乏了解信息的渠道和能力?不管是或不是,都挺悲哀的……”这个微博上的历史普及性故事说明了,在涉及中国社会的一些重大灾难时,现实的习惯性遮掩。而这种遮掩的方式之一是抽象记忆术。
犹太人汉学家舒衡哲1995年发表文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博物馆的光照之外》,文中说,我们今天常常说纳粹杀了六百万犹太人,日本兵杀了南京三十万人,实际上是以数字和术语的方式把大屠杀给抽象化了。“抽象是记忆的最狂热的敌人。它杀死记忆,因为抽象鼓吹拉开距离并且常常赞许淡漠。而我们必须提醒自己牢记在心的是:大屠杀意味着的不是六百万这个数字,而是一个人,加一个人,再加一个人……只有这样,大屠杀的意义才是可理解的。”
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三十万遇难同胞,在纪念这场浩劫70年的时候,朱学勤先生曾写道:“南京大屠杀,相当长时间内曾有意无意回避,不许民众提及。此后政治进步,允许民间向日方提出赔偿要求,地方政府闻风而动,兴建惨案纪念碑,这一点当然值得肯定。但是一旦允许放声,一提就是30万,为什么不是有零有整,拿出一个确凿数据?到目前为止,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还剩下有户籍管理的国家,……此前利用这一户籍制度做出过多少事情,为什么临此大案,反而如此潦草,一个‘3’再加五个‘0’?我参观珍珠港事件纪念碑、越战死难者纪念墙,都是有名有姓,十分具体。波士顿犹太纪念死难碑,可能因无法收集那么多具体人名,但刻有死难者集中营编号,一个挨着一个,密密匝匝,直上云霄,参观者仰头达90度看不到顶端,那一组组冰冷的阿拉伯数字编号,比有名有氏更让人震撼。如此具体,才是以人为本,真正体现每一个个体生命的价值,杀人三十万是惨案,杀人二十万、十万零壹、零二就不是惨案?那零壹、零二就不是生命?目前所提三十万,是模糊概念,不是具体数据,概念不能说服人,模糊概念更不能说服人,反而会让人产生疑问,甚至给日方留下狡辩借口。应该是以确凿数据,最好是刻有具体名姓,宁缺毋滥,才能最终震慑对方,赢得世界舆论敬重。”
是啊,三十万的数字看上去似乎触目惊心,实际上在其抽象概括之下,反而如舒衡哲所说,容易以一种“鼓吹拉开距离并且常常赞许淡漠”的方式总结历史。只有在一段一段记忆的恢复、一个一个人的寻找之中,大屠杀方显示其意义,昭示后人痛苦的历史如何不能重复。欲“中国不能亡”,首先要“中国不能忘”。这种不能忘,是不能忘记一个个鲜活生命的具体消失,而不是其他旁的什么。
2009年3月,在“5·12汶川大地震”10个月之后,四川省常务副省长魏宏犹自声称,政府很难对遇难学生人数给出准确的数字。如果我们不谈准确的数字,而是要一个人,加一个人,再加一个人……那又如何?艾未未、谭作人等在2008年年底发起“汶川地震死亡学生”公民调查,联合志愿者全面调查核实遇难学生情况,其所要反抗的,正是官方有意的抽象化,和民间已经泛起的遗忘。“那些孩子,他们有父母亲人,有幻想,会欢笑,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这个名字属于他们,三年、五年,十八,十九年,这是他们可能被记忆的全部,可被唤起的全部。”
也正因此,回答林治波这样的否认大饥荒者的最好方法,是唤起民间的历史追溯力量,寻找每一个被饿死的冤魂的姓名,并记住他们。在北京,纪录片工作者2009年冬发起民间记忆计划,迄今已运行两年有余,参与者有60岁村民、纪录片作者、其他艺术创作者及在校大学生,计划参与者返回自己的村子,调查、统计、整理,并在可能的情况下,为“三年逝者”刻名立碑。它采取一种雪球自然滚动方式,卷入更多参与者,波及更多村子的被访老人。截止2012年3月,共有70人回村采访,被访人涉及19个省、100余村子的600余人。数百小时采访影像和几十万字口述史正在整理中。
让我们每一位网民都出来支持这样的事业,拒绝现实两大沉重铁门之合围——拒绝谎言,拒绝遗忘。这是因为,死者的真正灾难,不仅仅是来自他们的死去,而是来自整个社会的冷漠,和整个社会拒绝回答他们之死所提出的问题,认为他们已经被遗忘。
不要让屠杀、地震和饥馑中死去的人们第二次死去!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