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學術累事
全香港反「蝗禍」,聲討自由行大陸人的粗野行為,但為時已晚,香港人業因早種,禍福自招。
除了高官,學院的一些「學者」,當初姑息縱容,要負很大責任─還記不記得,香港有許多「學者」說:大陸人的吐痰、打尖、隨街蹲踎,只是不同的「文化」?既然「文化多元」,香港人不該「歧視」,反而要「包容」?
這些十足的偽學者,在西方讀了一個學位,回來香港,誤導蒼生,這一科,叫「文化研究」( Cultural Studies)。
文化研究系,在牛津劍橋是沒有的。英國一些以左派激進著名的學院,像倫敦大學的金匠學院( Goldsmiths College),以文化研究系著稱。
為什麼傳統的大學沒有?因為一國的文化,是很深奧的事,往往要窮一生精力,方略得堂奧。例如,要透澈了解英國文化,必須精讀聖經、莎劇、羅馬帝國史,還要旁觸拉丁文、十八世紀思想史、維多利亞時代工業史、邱吉爾、英國貴族生活、工會運動;還要懂板球、騎術,一點點高爾夫,這一切,沒有三十年浸淫功夫,不可以說「文化」。
知一國文化,尚且如此,何況文化研究,讀的是西方與世界的文化比較,扯上中國三千年,還有阿拉伯世界,這就更大工程了:中西文化比較,誰有資格呢?博識如民國錢鍾書,一卷「管錐篇」,也只蜻蜓點水比較了中國和歐洲的「文學」而已,離文化比較,還有很遠。
文化不是不可研究,而是要有非常博大紥實的學問基礎,遠瞻洞見的王者眼光,「文化研究系」開在十八九歲的年齡,缺乏根基,學一點皮毛,只有把這科,引向「種族平等」的社會學範疇。
西方的社會學,是人權平等的思想領土,所以:新畿內亞的食人族,是不同的「文化」,你不要歧視呀。非洲小女孩四五歲就要行割禮,勿可視之為野蠻呀。不要假設「我們」白人文明優越,「他們」非洲第三世界,殺人放火,種族清洗,有他們的歷史傳統呀。
A little knowledge is a dangerous thing,文化研究,引證了此一真理。大陸遊客的喧譁、吐痰、打尖,好,行將自駕行了,鄰近地區的汽車,橫衝直撞,空氣污染,好極了,不也是「文化隔閡」嗎?
文化隔閡,是要「包容」的,香港的半桶水學者開了口,特區不學無術的高官附和,現在,香港的網民起來了,他們代表的是常識,不必學識,一起對「文化包容」這個偽學術詞彙,豎起了中指。
2012年2月5日星期日
@徐昕:法律界泰斗张思之先生吴英案致函最高人民法院全文http://ping.fm/4Vhp6最高人民法院张军一级大法官:
辞岁声中,闻吴英一案二审急急终结:维持原判,上报死刑复核。但细读判词,见案有不妥。静夜思之,心情沉重。冒昧陈词,幸勿鄙视。
吴英集资诈骗一案,事发于集资。而问题在于:对于民间金融、地下金融所起的市场作用,认识分歧,意见不一;对集资诈骗罪的罪状描述,也随着对市场经济认识的深化而有变化。至于集资诈骗与民间借贷的分野,法律界则已取得两点共识,明确载入法律和相关司法解释。结合吴英案,略予申明——
一是使用诈骗的方法。集资诈骗罪脱胎于诈骗罪,故有诈骗罪的一切特征。查识别与判定集资项目是否诈骗,以两种特征最为客观:一是集资的对象,二是投资的去向。浙江省2008年出台的《当前办理集资类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会议纪要》就此所做的阐释极具典型性,明确规定:“为生产经营所需,以承诺还本分红或者付息的方法,向固定的人员(一定范围内的人员如职工、亲友等)筹集资金,主要用于合法的生产经营活动,因经营亏损或者资金周转困难未能及时兑付本息引发纠纷的,应作为民间借贷纠纷处理。”以此衡量吴英案,其集资对象都是本地亲友及放贷人,并非社会不确定公众;查其资金去向,也大多流入当地实业领域,属合法经营范畴。换句话说,吴英未利用信息不对称,虚构投资项目诈骗债权人。其投资眼光或可质疑批驳,其经营手段和目的不仅合情且未违法。参照上述规定,至为明显。
二是具备非法占有的目的。集资诈骗犯罪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在吴案中体现为债权人本金。也就是说,判断吴英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应根据她的行为是否具有侵占债权人本金的恶意。许诺高额利息不能支付,属于诚信有亏,而非刑法上的入罪理由。至于吴英是否确有此恶意,未见全部证据,不敢轻下断语;但以常理度之,如有心设局诈骗,早会仿效国中巨贪,变卖资产卷款逃逸,岂能在当地留下大量资产?对此不难明察。
概括以上两点,吴案犯罪构成的主客观要件于法似均有未合,加之诸多债权人牵连案中,且对吴英鲜有指控,又有重要举报线索尚未追查,如从重对吴执行死刑,恐难服众。
理性地站在改革开放的高度考量吴英案中反映的矛盾,纵观金融市场呈现的复杂现实,解决之道在于开放市场,建立自由、合理的金融制度,断无依恃死刑维系金融垄断的道理。更何况杀人宜少应慎已成国策!少杀,是政策指向;慎杀,乃法律要求。“两可”(可杀可不杀者不杀)方针正是二者的集中体现,因而是理应逐案遵行的圭臬,至上的标尺。吴案留人刀下,应属入情入理。
毋庸讳言,此案的最终结果,将对数以千亿计的民间金融产生示范效应。面对金融市场日趋复杂的情势,如何判处,可能需要高度的法律智慧。最高《2011年人民法院工作要点》将死刑复核程序的改革列为重要改革任务,十分正确。盖因这是死刑执行前的查阙补漏,守护正义与公正的最后一关,诸多环节,唯此为大。倘能明辨慎思,力避失误,则法制幸甚;受其益者当决非吴英个案,国家甚幸!
愚者之虑,或有一得;是否有当,恳请细酌。
张思之
2012、1、25
辞岁声中,闻吴英一案二审急急终结:维持原判,上报死刑复核。但细读判词,见案有不妥。静夜思之,心情沉重。冒昧陈词,幸勿鄙视。
吴英集资诈骗一案,事发于集资。而问题在于:对于民间金融、地下金融所起的市场作用,认识分歧,意见不一;对集资诈骗罪的罪状描述,也随着对市场经济认识的深化而有变化。至于集资诈骗与民间借贷的分野,法律界则已取得两点共识,明确载入法律和相关司法解释。结合吴英案,略予申明——
一是使用诈骗的方法。集资诈骗罪脱胎于诈骗罪,故有诈骗罪的一切特征。查识别与判定集资项目是否诈骗,以两种特征最为客观:一是集资的对象,二是投资的去向。浙江省2008年出台的《当前办理集资类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会议纪要》就此所做的阐释极具典型性,明确规定:“为生产经营所需,以承诺还本分红或者付息的方法,向固定的人员(一定范围内的人员如职工、亲友等)筹集资金,主要用于合法的生产经营活动,因经营亏损或者资金周转困难未能及时兑付本息引发纠纷的,应作为民间借贷纠纷处理。”以此衡量吴英案,其集资对象都是本地亲友及放贷人,并非社会不确定公众;查其资金去向,也大多流入当地实业领域,属合法经营范畴。换句话说,吴英未利用信息不对称,虚构投资项目诈骗债权人。其投资眼光或可质疑批驳,其经营手段和目的不仅合情且未违法。参照上述规定,至为明显。
二是具备非法占有的目的。集资诈骗犯罪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在吴案中体现为债权人本金。也就是说,判断吴英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应根据她的行为是否具有侵占债权人本金的恶意。许诺高额利息不能支付,属于诚信有亏,而非刑法上的入罪理由。至于吴英是否确有此恶意,未见全部证据,不敢轻下断语;但以常理度之,如有心设局诈骗,早会仿效国中巨贪,变卖资产卷款逃逸,岂能在当地留下大量资产?对此不难明察。
概括以上两点,吴案犯罪构成的主客观要件于法似均有未合,加之诸多债权人牵连案中,且对吴英鲜有指控,又有重要举报线索尚未追查,如从重对吴执行死刑,恐难服众。
理性地站在改革开放的高度考量吴英案中反映的矛盾,纵观金融市场呈现的复杂现实,解决之道在于开放市场,建立自由、合理的金融制度,断无依恃死刑维系金融垄断的道理。更何况杀人宜少应慎已成国策!少杀,是政策指向;慎杀,乃法律要求。“两可”(可杀可不杀者不杀)方针正是二者的集中体现,因而是理应逐案遵行的圭臬,至上的标尺。吴案留人刀下,应属入情入理。
毋庸讳言,此案的最终结果,将对数以千亿计的民间金融产生示范效应。面对金融市场日趋复杂的情势,如何判处,可能需要高度的法律智慧。最高《2011年人民法院工作要点》将死刑复核程序的改革列为重要改革任务,十分正确。盖因这是死刑执行前的查阙补漏,守护正义与公正的最后一关,诸多环节,唯此为大。倘能明辨慎思,力避失误,则法制幸甚;受其益者当决非吴英个案,国家甚幸!
愚者之虑,或有一得;是否有当,恳请细酌。
张思之
2012、1、25
重磅披露《三重门》非中学生韩寒创作的证据
http://ping.fm/dvGeu
韩寒,有多个身份。
《三重门》是韩寒所写,这一概念不会错。“韩寒”是一个巨大的筐,这里装着老子,装着儿子。当老子与儿子穿着同一条裤子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裤子外面的“韩寒”像李宁服装上一样的招牌,只有脱下裤子的时候,我们才会看到里面的腿,是“儿子韩寒”,还是“老子韩寒”的。(仿《三重门》风格)。
因此,我们在这里为了便于叙述,将韩寒定位成那个写《三重门》的中学生韩寒。
我们不能证明《三重门》是其他人所写,但《三重门》的作者,绝对不是中学生韩寒所写。
我们只能否论什么。证明什么,那是别人的事。
1、 韩寒与鸭(此段局部模仿一下韩寒与钱钟书的文风)。
韩寒曾经在香港售书会上,说过,自己很想当鸭。
当鸭是很多男人的梦想,这与女人一般不想当鸡,是一箭双“鸟”(鸡与鸭都属于鸟类)的硬币的正反面。
一般男人嫖妓,习惯于扬长避短,只愿某一个器官暴露出来,享受服务,而却让另一个器官遮挡起来,忽视不问,但警察抓鸡扫黄的时候,却自愿成为嫖客习俗的反对党,抓住的是嫖客一心想专门遮挡住的那个器官,而另一个器官却像伊朗放过美国航空母舰经过霍尔木兹海峡那般,放任他去随波逐流。
2012年春节之后的韩寒,却让我们感到韩寒尚不具备当鸭的基本素质。鸭靠的是耐力与持久,但韩寒却像那些失职的鸭一样,一经接触,“立马像闪电时的波兰城市,守也守不住,一个礼拜”便像被拔掉了毛的鸭。赤身的裸体的鸭,只能印在包装盒上,直接对外,容易很黄很暴力,所以只能像美国总统度假一样,躲到农场去不见世人。韩寒这个“准风月鸭”,退了毛之后,立刻宣布闭关静修。
这使我们感到很是奇怪,原来屡屡攻击别人的韩寒,竟然是如此的弱不禁风,不堪一击。就像“鸭”,我们总以为像美元那般尖挺,但实际上,一点点风暴,立马就要跌停一个星期,一泄如注。
当韩寒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肆意地攻击与屠戮着别人的时候,他轻视真相与法律,但他自己稍微受到一点质疑,便转而求诸那个在他的心目中根本不存在的法律,这实在令人觉得不可思议。
从韩寒宣布诉诸于法律之时,就让人对韩寒彻底地鄙视起来。
一直在娱乐圈里享受着笔墨官司的宽容,但在自己受到烈度并没有超过他对别人的攻击的质疑情况下,却呼天抢地,一副魂不守舍的模样。
就像韩寒开着赛车,向来在高架桥上目无交警。交通规则就像他玩过的女人,说抛弃就抛弃,但那些女人,从来没有拿着罚单,找韩寒秋后算账。
现在有一个人,拿出证据,说韩寒违反了交通规章,韩寒立马委屈得像一个被错抓了的妓女,声诉自己不是“失足妇女”,至多算一个“失手小偷”(不对,中国人向来认为偷书不为偷,同理,偷名也不是偷),来找交警说事了。
这不是奇怪吗?是为大不解。
2、 《三重门》中的《故事会》体的构架
什么叫《故事会》体?
说穿了就是欧?亨利体。
《三重门》里自然不会忽略到欧?亨利。小说中写道:“小说栏上有一名话:‘这里将造就我们的欧?亨利’”。
欧?亨利的结构,是前面平淡,结尾异峰突起。
《三重门》的内在的故事上,其实有一个欧?亨利的结局。
我们撇开小说里的要言妙道,小说在故事上,基本具备了一个可以发上《故事会》的元素。
小说里的主线,是林与苏珊的爱情。林的情绪,基本受到苏珊的操纵。苏珊对林好一点,林就受宠若惊,苏珊对林一冷淡,林就痛不欲生。苏珊从小说里的描写来看,是爱林雨翔,一般作者写小说,总是把自己相似的角色设定为最可爱的人,这也是无可指摘的。
苏珊为了激励林雨翔学习,给他写信的时候,相约在清华会见。
而小说的最后的欧亨利式的结尾,告诉我们,苏珊为了与林雨翔考入一个学校,故意未做非常简单的选择题,从而分数减了十分。
但阴错阳差,林雨翔却因为父亲走后门的缘故,作为特长生进了市重点中学,于是,原来苏珊故意考低成绩,想与林呆在县高中,但却因林父的意外多此一举,两人没有呆在一起。
这个情节,颇有励志意味。九把刀的《那些年,我们一些追的女孩》也有这种女孩以承诺将来相会在高校,来激励一个不肯学习的男生的情节。可见,这个故事,还是具备了《故事会》中的情节特征的,就是结尾曝出了一个意外。
这个情节完全是想象出来的,是在故事里才能成立的。因为按常理讲,苏珊怎么能保证她的分数在少了十分之后,恰好能够进入县高中呢?从小说的描写来看,苏珊也没有对林雨翔承诺过什么,更没有单独地以心相许的表白,她在没有林雨翔的确认的情况下,擅自作主,故意考低分数,从理论上讲,是颇具故事里的出人意料的要求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一个人敢做出这样的作为。《那些年,我们一些追的女孩》中的那个女孩,考大学意外失手,痛哭流涕,只成了一个师范生,但是,那个女孩,显然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更没有主动调减自己的分数。
如果《三重门》里没有这个故事式的结尾,那么,那些议论是找不到落脚点的,因此,从结构上来看,《三重门》的内在体系上,是具备了一个基本的故事要求的。
3《三重门》描写的是大学生活
我们来看看《三重门》里有没有中学生活的痕迹。
基本没有。里面的生活,根本不是初三到高一年级的生活。
看看下面的一句话,不打自招地交待出小说写的是大学生。
小说写到林雨翔在高一进入文学社后,“文学社每周活动一次”,“然而万老师讲课太死,任何引人入胜的神话,一到他嘴里就成鬼话,无一幸免。社员很少听他讲课,只是抄抄笔记,以求学分。”
——注意,大家想一想,“学分”这个概念是在大学里才有的,中学里有学分吗?而且还是一个志愿加入的松散型的文学社,只是培养爱好,根本不是课程,哪里来的学分?大学里,抄笔记,混学分,搪塞那些文学史之类的副课,是家常便饭的事情,但是用在中学生活里,完全是驴头不对马嘴,而这个马嘴,恰恰说出了小说的原稿是一名大学生经历的人写的。
再来看小说里描写林雨翔在初三时的生活,小说里写道:“沈溪儿骂他油滑,胡诌说Susan另有所爱,那男的长得像相原崇,现在在华师大里念英文系,被雨翔骂白痴,气得再度胡诌Susan除另有所爱外还另有所爱,那男的长得像江口洋介,在华师大里念数学系。”
试想一下,苏珊尚在初三,会有一个在大学里的男友吗?按常理讲,是难以令人置信的,但小说里并不缺乏小聪明的林雨翔却信以为真:“林雨翔口头说不可能,心里害怕得很,安慰自己说两个日本男人在一起一定会火并的”。
为什么初三女生苏珊的疑似男友会是华师大的呢?
不幸的是,我们看到的资料告诉我们:“韩寒父亲韩仁均,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初中生韩寒的情敌,是父亲当年所在的学校“华师大”,似乎儿子女友的情敌是父亲的同窗,说不准还是父亲本人,想想真是令人毛骨悚然。这无论如何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思维,把苏珊看成是一个大学生笔下的高校学生,那么,她有一个华师大的男友是不是显得相当的合理? 对此,我们可以无限肮脏地联想下去。
再看小说里有这样一句话:“孰不知现在这时代,学生一般到了高二就名花有主,到了高三就别说名花了,连草都了主。大学里要找一个没恋过爱的学生仿佛是葛优脑袋上找头发”。
这一段议论,如果换成“大一、大二、大三”,才是真正的合理的。
在小说里,我们看到初三到高一学生的生活,整天都是研究文学,办报,外出采风,写稿,而其他的课程,在小说里很少提及。
比如小说里的这一节:“马德保讲课只会拖时间而不会拖内容,堂而皇之的中西文学史,他用了一个月四节课统统消灭”。
一个初三的文学社,会讲中西文学史这些内容吗?而且用的是“消灭”这词,可见应该消灭的是一本书,而不是一个知识性的讲座,这难道不是一个典型的中文系的课程吗?
这里的生活,可以说都是一个大学中文系的学生的体验。很难想象,在初三到高一的这个时间段里,被应试教育死死地压着的中学里,能用文学创作占领学生的大量时间。
再看小说中的这一段:“高中的生活一下比初中宽了许多,愿听就听,一切随便,甚至上课睡觉也可以,只要不打呼噜。”
这里的“高中的生活”如果换成“大学的生活”才是真正合理的。大家都是从初中、高中来的,高中的学习,只能说比初中更紧张,压力更大,因为更加接近高考。这里的描写,只能说是一个大学生的体验。完全可能有一个原稿,里面说的是“大学生的生活”,后来改成中学生题材后,这里换成了“高中的生活”,如此一改,就令人产生滑稽之感。就像《金陵十三钗》里的妓女,为了扮成清纯的女学生,把头发烫直,但她们的身体,却像温州高铁事故一样,暴露了她们与女中学生的脱轨。
还有小说里写到男女一起用餐的描写,如“看见了钱荣和姚书琴正一起用餐”,写到校园里的恋爱,“一对一对的校园恋人仿佛鬼怪小说里的中世纪吸血鬼”。
这些大学里才司空见惯的描写,放在中学校园里,就难以给人一种普遍的感受。
3、《三重门》里的父亲视角
《三重门》里的中学生活,可以说都是一名父亲能够感受到的。而在描写林雨翔时,作者的视角,往往一不小心就换到一个成人的角度。
看看下面的这一句话:“雨翔回到家,向父亲报喜说过了文学社。林父见儿子终成大器,要庆祝一下。只是老婆不在,无法下厨——现在大多家庭的厨房像是女厕所,男人是从不入内的。”
这一段话里,其实人称在不断的变化。先是林雨翔,下面换成了“林父”,按道理,应该对应地出现“林母”,但小说里突然出现了一个“老婆”,这个称谓完全是“林父”的角度来称呼的。多么有意思。为什么情不自禁地出现了“老婆”?为什么不能保持以儿子的眼光看到的“林母”,这不让人感到很奇怪吗?
在有的段落,林父的视角,直接代替了儿子。比如林父为了儿子能以体育特长生升入市重点,去找了体委的金主任。在这里,小说以父亲的视角,很自然地写到了相当成人化的环境印象:“体委就在大球场边上,林父与球场负责人曾有联系,一年前这个球场铺了草皮,县报上曾报道过。不料这次来时黄土朝天草皮不见,怪石满场都是。林父林母一路走得扭扭捏捏。进了体委办公室,金博焕起身迎接,他瘦得像根牙签,中国领导干部里已经很少有像他一样瘦的人了。”
可以说,这一段完全是林父的亲身经历,操笔者的自然流畅,都可以看出这里的叙述者与描写者的视角是完全重合的。
可以说,小说里的所有的中学生视角,都是粗线条的,大部分属于一个大学中文系学生的视角,而其中隶属于中学生韩寒的情节里,都同时陪同着一个父亲在身边,如对市高中环境的描写,都可以看到林父陪伴在身边。看看下面,在林雨翔到市高中上学的时候,父母帮他收拾宿舍:
“雨翔被暂时分在二号楼的三层。每层楼面四间,每大间里分两小间。各享四个厕所,和雨翔暂住一间的是跳高组的,个个手细脚长如蚊子,都忙着收拾床铺。一屋子父母忙到最后发现寝室里没插座,带来的电风扇没了动力提供,替孩子叫苦不已。”
在这里,父母的视角代替了林雨翔的视角,因为从父母的视角写起来,更有切身体验吧。
而在这些描写之外,就很少真正的中学生生活的独特的描写,特别是很少中学生的其他课程如数理化的现场描写。可以看出,《三重门》里的视角,有着相当明显的父亲越俎代疱的现象。
4、《三重门》里的话语时代
在《三重门》里,出现了大量的有关毛时代的一些资讯,不要说是中学生韩寒了,就是那个时代的人,也没有如此深刻的储备。
小说里写道:“林父高论说最好挑一个贯通语数外的老师,……毛泽东有教诲——守住一个,吃掉一个!发表完后得意地笑。”
这段话里的毛泽东的语录,一般人还真的不知道。中学生韩寒却熟练运用,涉笔成趣。
再看这一段:“另一种是‘蛇吞式’,一口一个,饥不择食,石头也下咽。太粗暴,都给人以不安全感。况且毛主席教导我们‘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于是林雨翔猛咬一口,不多不少,正好半个。”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学生韩寒不仅通读古今中外的大量名著,而特别对“毛泽东著作”也有深刻的研究。要记住,这是一个1982年出生的人啊。当时早过了用毛泽东语录进行全民教育的年代啊,但林雨翔是多么稔熟毛泽东的语言啊,一不小心,就把毛泽东的红宝书里的内容给抖落出来的了。1982年的生人,与1950年代的生人,究竟是谁更能熟悉这些带着时代烙印的语句?
下面再次出现了毛泽东:雨翔学江青乱造毛泽东的遗嘱,说:“那个——‘周庄’走时亲口吩咐要选举的,你不信等他回来问埃。”
这一段还牵强附会,中学生能够从一些地摊上的小报里知道这种秘闻。姑且相信出自中学生韩寒脑袋吧。
下面的一些掌故与典故在小说里信手拈来的运用,都使人怀疑起这个联想者的阅历:
如:“女生不服,站起来不算,还学赫鲁晓夫砸桌子,给自己的话伴奏……”
这个六十年代的典故,中学生韩寒不假思索地就出来了。
再看小说中的描写:“谢景渊脸上的严肃像党的总路线,可以几十年不变,冷漠地对雨翔说”
这里的“党的总路线”,应该是五十年代的那个总路线吧,这种几十年不变的路线,对于改革开放时代诞生的中学生来说,根本没有任何体验与印象,何来中学生韩寒疾如闪电地对中共党史如此了解?
下面的一个典故就相当生疏:“梁梓君他应该早已选择好出钱进哪所高中,哪怕他像当年吴晗数学考零分,一流学校照取。”
吴晗考零分,不是光彩事,这一典故应该出自文革期间的揭发材料上吧,中学生韩寒至多知道“张铁生考零分”的事,但奇怪的是,中学生韩寒不引用张铁生考零分的事,却去引用他出版作品的年代已经为吴晗讳的考零分的事,不让觉得奇怪吗?如果说这出自韩父的思维体系里,那倒是合情合理的。
再看下一句:“林雨翔平时虽然认为乞丐不去建设祖国四化而来讨钱很没志气,但是还是会给点钱的。但偏今天没看见,爱情果然使人盲目。”
九十年代还在提“四化”?穿越了吧。
5、韩寒与女儿
我对韩寒感到最为不耻的地方,是他把女儿拿出来赌咒发誓。
他女儿应该尚无自理能力吧,但是在如此之小的年龄,就被他父亲像赌徒一样,拿出来作一个筹码,来证明他自身的清白。
中国人常说好汉做事好汉当,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你遇到了问题,你自己解决,你为什么要把女儿拎出来,当成防御工事,来掩护你退兵?中国人一遇到国难当头,就想到妓女和孩子,这是鲁迅说的。用妓女来抗击入侵者,为我们的民族挣来荣光,这是张艺谋干的事。用孩子来抵抗别人的质疑,为自己换得抗战时期重庆那样陪都的的安全地位,这是韩寒干的事(仿韩寒文风)。
是以个人认为此为韩寒最令人觉得不耻的事情。其他的,不想说什么了。
http://ping.fm/dvGeu
韩寒,有多个身份。
《三重门》是韩寒所写,这一概念不会错。“韩寒”是一个巨大的筐,这里装着老子,装着儿子。当老子与儿子穿着同一条裤子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裤子外面的“韩寒”像李宁服装上一样的招牌,只有脱下裤子的时候,我们才会看到里面的腿,是“儿子韩寒”,还是“老子韩寒”的。(仿《三重门》风格)。
因此,我们在这里为了便于叙述,将韩寒定位成那个写《三重门》的中学生韩寒。
我们不能证明《三重门》是其他人所写,但《三重门》的作者,绝对不是中学生韩寒所写。
我们只能否论什么。证明什么,那是别人的事。
1、 韩寒与鸭(此段局部模仿一下韩寒与钱钟书的文风)。
韩寒曾经在香港售书会上,说过,自己很想当鸭。
当鸭是很多男人的梦想,这与女人一般不想当鸡,是一箭双“鸟”(鸡与鸭都属于鸟类)的硬币的正反面。
一般男人嫖妓,习惯于扬长避短,只愿某一个器官暴露出来,享受服务,而却让另一个器官遮挡起来,忽视不问,但警察抓鸡扫黄的时候,却自愿成为嫖客习俗的反对党,抓住的是嫖客一心想专门遮挡住的那个器官,而另一个器官却像伊朗放过美国航空母舰经过霍尔木兹海峡那般,放任他去随波逐流。
2012年春节之后的韩寒,却让我们感到韩寒尚不具备当鸭的基本素质。鸭靠的是耐力与持久,但韩寒却像那些失职的鸭一样,一经接触,“立马像闪电时的波兰城市,守也守不住,一个礼拜”便像被拔掉了毛的鸭。赤身的裸体的鸭,只能印在包装盒上,直接对外,容易很黄很暴力,所以只能像美国总统度假一样,躲到农场去不见世人。韩寒这个“准风月鸭”,退了毛之后,立刻宣布闭关静修。
这使我们感到很是奇怪,原来屡屡攻击别人的韩寒,竟然是如此的弱不禁风,不堪一击。就像“鸭”,我们总以为像美元那般尖挺,但实际上,一点点风暴,立马就要跌停一个星期,一泄如注。
当韩寒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肆意地攻击与屠戮着别人的时候,他轻视真相与法律,但他自己稍微受到一点质疑,便转而求诸那个在他的心目中根本不存在的法律,这实在令人觉得不可思议。
从韩寒宣布诉诸于法律之时,就让人对韩寒彻底地鄙视起来。
一直在娱乐圈里享受着笔墨官司的宽容,但在自己受到烈度并没有超过他对别人的攻击的质疑情况下,却呼天抢地,一副魂不守舍的模样。
就像韩寒开着赛车,向来在高架桥上目无交警。交通规则就像他玩过的女人,说抛弃就抛弃,但那些女人,从来没有拿着罚单,找韩寒秋后算账。
现在有一个人,拿出证据,说韩寒违反了交通规章,韩寒立马委屈得像一个被错抓了的妓女,声诉自己不是“失足妇女”,至多算一个“失手小偷”(不对,中国人向来认为偷书不为偷,同理,偷名也不是偷),来找交警说事了。
这不是奇怪吗?是为大不解。
2、 《三重门》中的《故事会》体的构架
什么叫《故事会》体?
说穿了就是欧?亨利体。
《三重门》里自然不会忽略到欧?亨利。小说中写道:“小说栏上有一名话:‘这里将造就我们的欧?亨利’”。
欧?亨利的结构,是前面平淡,结尾异峰突起。
《三重门》的内在的故事上,其实有一个欧?亨利的结局。
我们撇开小说里的要言妙道,小说在故事上,基本具备了一个可以发上《故事会》的元素。
小说里的主线,是林与苏珊的爱情。林的情绪,基本受到苏珊的操纵。苏珊对林好一点,林就受宠若惊,苏珊对林一冷淡,林就痛不欲生。苏珊从小说里的描写来看,是爱林雨翔,一般作者写小说,总是把自己相似的角色设定为最可爱的人,这也是无可指摘的。
苏珊为了激励林雨翔学习,给他写信的时候,相约在清华会见。
而小说的最后的欧亨利式的结尾,告诉我们,苏珊为了与林雨翔考入一个学校,故意未做非常简单的选择题,从而分数减了十分。
但阴错阳差,林雨翔却因为父亲走后门的缘故,作为特长生进了市重点中学,于是,原来苏珊故意考低成绩,想与林呆在县高中,但却因林父的意外多此一举,两人没有呆在一起。
这个情节,颇有励志意味。九把刀的《那些年,我们一些追的女孩》也有这种女孩以承诺将来相会在高校,来激励一个不肯学习的男生的情节。可见,这个故事,还是具备了《故事会》中的情节特征的,就是结尾曝出了一个意外。
这个情节完全是想象出来的,是在故事里才能成立的。因为按常理讲,苏珊怎么能保证她的分数在少了十分之后,恰好能够进入县高中呢?从小说的描写来看,苏珊也没有对林雨翔承诺过什么,更没有单独地以心相许的表白,她在没有林雨翔的确认的情况下,擅自作主,故意考低分数,从理论上讲,是颇具故事里的出人意料的要求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一个人敢做出这样的作为。《那些年,我们一些追的女孩》中的那个女孩,考大学意外失手,痛哭流涕,只成了一个师范生,但是,那个女孩,显然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更没有主动调减自己的分数。
如果《三重门》里没有这个故事式的结尾,那么,那些议论是找不到落脚点的,因此,从结构上来看,《三重门》的内在体系上,是具备了一个基本的故事要求的。
3《三重门》描写的是大学生活
我们来看看《三重门》里有没有中学生活的痕迹。
基本没有。里面的生活,根本不是初三到高一年级的生活。
看看下面的一句话,不打自招地交待出小说写的是大学生。
小说写到林雨翔在高一进入文学社后,“文学社每周活动一次”,“然而万老师讲课太死,任何引人入胜的神话,一到他嘴里就成鬼话,无一幸免。社员很少听他讲课,只是抄抄笔记,以求学分。”
——注意,大家想一想,“学分”这个概念是在大学里才有的,中学里有学分吗?而且还是一个志愿加入的松散型的文学社,只是培养爱好,根本不是课程,哪里来的学分?大学里,抄笔记,混学分,搪塞那些文学史之类的副课,是家常便饭的事情,但是用在中学生活里,完全是驴头不对马嘴,而这个马嘴,恰恰说出了小说的原稿是一名大学生经历的人写的。
再来看小说里描写林雨翔在初三时的生活,小说里写道:“沈溪儿骂他油滑,胡诌说Susan另有所爱,那男的长得像相原崇,现在在华师大里念英文系,被雨翔骂白痴,气得再度胡诌Susan除另有所爱外还另有所爱,那男的长得像江口洋介,在华师大里念数学系。”
试想一下,苏珊尚在初三,会有一个在大学里的男友吗?按常理讲,是难以令人置信的,但小说里并不缺乏小聪明的林雨翔却信以为真:“林雨翔口头说不可能,心里害怕得很,安慰自己说两个日本男人在一起一定会火并的”。
为什么初三女生苏珊的疑似男友会是华师大的呢?
不幸的是,我们看到的资料告诉我们:“韩寒父亲韩仁均,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初中生韩寒的情敌,是父亲当年所在的学校“华师大”,似乎儿子女友的情敌是父亲的同窗,说不准还是父亲本人,想想真是令人毛骨悚然。这无论如何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思维,把苏珊看成是一个大学生笔下的高校学生,那么,她有一个华师大的男友是不是显得相当的合理? 对此,我们可以无限肮脏地联想下去。
再看小说里有这样一句话:“孰不知现在这时代,学生一般到了高二就名花有主,到了高三就别说名花了,连草都了主。大学里要找一个没恋过爱的学生仿佛是葛优脑袋上找头发”。
这一段议论,如果换成“大一、大二、大三”,才是真正的合理的。
在小说里,我们看到初三到高一学生的生活,整天都是研究文学,办报,外出采风,写稿,而其他的课程,在小说里很少提及。
比如小说里的这一节:“马德保讲课只会拖时间而不会拖内容,堂而皇之的中西文学史,他用了一个月四节课统统消灭”。
一个初三的文学社,会讲中西文学史这些内容吗?而且用的是“消灭”这词,可见应该消灭的是一本书,而不是一个知识性的讲座,这难道不是一个典型的中文系的课程吗?
这里的生活,可以说都是一个大学中文系的学生的体验。很难想象,在初三到高一的这个时间段里,被应试教育死死地压着的中学里,能用文学创作占领学生的大量时间。
再看小说中的这一段:“高中的生活一下比初中宽了许多,愿听就听,一切随便,甚至上课睡觉也可以,只要不打呼噜。”
这里的“高中的生活”如果换成“大学的生活”才是真正合理的。大家都是从初中、高中来的,高中的学习,只能说比初中更紧张,压力更大,因为更加接近高考。这里的描写,只能说是一个大学生的体验。完全可能有一个原稿,里面说的是“大学生的生活”,后来改成中学生题材后,这里换成了“高中的生活”,如此一改,就令人产生滑稽之感。就像《金陵十三钗》里的妓女,为了扮成清纯的女学生,把头发烫直,但她们的身体,却像温州高铁事故一样,暴露了她们与女中学生的脱轨。
还有小说里写到男女一起用餐的描写,如“看见了钱荣和姚书琴正一起用餐”,写到校园里的恋爱,“一对一对的校园恋人仿佛鬼怪小说里的中世纪吸血鬼”。
这些大学里才司空见惯的描写,放在中学校园里,就难以给人一种普遍的感受。
3、《三重门》里的父亲视角
《三重门》里的中学生活,可以说都是一名父亲能够感受到的。而在描写林雨翔时,作者的视角,往往一不小心就换到一个成人的角度。
看看下面的这一句话:“雨翔回到家,向父亲报喜说过了文学社。林父见儿子终成大器,要庆祝一下。只是老婆不在,无法下厨——现在大多家庭的厨房像是女厕所,男人是从不入内的。”
这一段话里,其实人称在不断的变化。先是林雨翔,下面换成了“林父”,按道理,应该对应地出现“林母”,但小说里突然出现了一个“老婆”,这个称谓完全是“林父”的角度来称呼的。多么有意思。为什么情不自禁地出现了“老婆”?为什么不能保持以儿子的眼光看到的“林母”,这不让人感到很奇怪吗?
在有的段落,林父的视角,直接代替了儿子。比如林父为了儿子能以体育特长生升入市重点,去找了体委的金主任。在这里,小说以父亲的视角,很自然地写到了相当成人化的环境印象:“体委就在大球场边上,林父与球场负责人曾有联系,一年前这个球场铺了草皮,县报上曾报道过。不料这次来时黄土朝天草皮不见,怪石满场都是。林父林母一路走得扭扭捏捏。进了体委办公室,金博焕起身迎接,他瘦得像根牙签,中国领导干部里已经很少有像他一样瘦的人了。”
可以说,这一段完全是林父的亲身经历,操笔者的自然流畅,都可以看出这里的叙述者与描写者的视角是完全重合的。
可以说,小说里的所有的中学生视角,都是粗线条的,大部分属于一个大学中文系学生的视角,而其中隶属于中学生韩寒的情节里,都同时陪同着一个父亲在身边,如对市高中环境的描写,都可以看到林父陪伴在身边。看看下面,在林雨翔到市高中上学的时候,父母帮他收拾宿舍:
“雨翔被暂时分在二号楼的三层。每层楼面四间,每大间里分两小间。各享四个厕所,和雨翔暂住一间的是跳高组的,个个手细脚长如蚊子,都忙着收拾床铺。一屋子父母忙到最后发现寝室里没插座,带来的电风扇没了动力提供,替孩子叫苦不已。”
在这里,父母的视角代替了林雨翔的视角,因为从父母的视角写起来,更有切身体验吧。
而在这些描写之外,就很少真正的中学生生活的独特的描写,特别是很少中学生的其他课程如数理化的现场描写。可以看出,《三重门》里的视角,有着相当明显的父亲越俎代疱的现象。
4、《三重门》里的话语时代
在《三重门》里,出现了大量的有关毛时代的一些资讯,不要说是中学生韩寒了,就是那个时代的人,也没有如此深刻的储备。
小说里写道:“林父高论说最好挑一个贯通语数外的老师,……毛泽东有教诲——守住一个,吃掉一个!发表完后得意地笑。”
这段话里的毛泽东的语录,一般人还真的不知道。中学生韩寒却熟练运用,涉笔成趣。
再看这一段:“另一种是‘蛇吞式’,一口一个,饥不择食,石头也下咽。太粗暴,都给人以不安全感。况且毛主席教导我们‘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于是林雨翔猛咬一口,不多不少,正好半个。”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学生韩寒不仅通读古今中外的大量名著,而特别对“毛泽东著作”也有深刻的研究。要记住,这是一个1982年出生的人啊。当时早过了用毛泽东语录进行全民教育的年代啊,但林雨翔是多么稔熟毛泽东的语言啊,一不小心,就把毛泽东的红宝书里的内容给抖落出来的了。1982年的生人,与1950年代的生人,究竟是谁更能熟悉这些带着时代烙印的语句?
下面再次出现了毛泽东:雨翔学江青乱造毛泽东的遗嘱,说:“那个——‘周庄’走时亲口吩咐要选举的,你不信等他回来问埃。”
这一段还牵强附会,中学生能够从一些地摊上的小报里知道这种秘闻。姑且相信出自中学生韩寒脑袋吧。
下面的一些掌故与典故在小说里信手拈来的运用,都使人怀疑起这个联想者的阅历:
如:“女生不服,站起来不算,还学赫鲁晓夫砸桌子,给自己的话伴奏……”
这个六十年代的典故,中学生韩寒不假思索地就出来了。
再看小说中的描写:“谢景渊脸上的严肃像党的总路线,可以几十年不变,冷漠地对雨翔说”
这里的“党的总路线”,应该是五十年代的那个总路线吧,这种几十年不变的路线,对于改革开放时代诞生的中学生来说,根本没有任何体验与印象,何来中学生韩寒疾如闪电地对中共党史如此了解?
下面的一个典故就相当生疏:“梁梓君他应该早已选择好出钱进哪所高中,哪怕他像当年吴晗数学考零分,一流学校照取。”
吴晗考零分,不是光彩事,这一典故应该出自文革期间的揭发材料上吧,中学生韩寒至多知道“张铁生考零分”的事,但奇怪的是,中学生韩寒不引用张铁生考零分的事,却去引用他出版作品的年代已经为吴晗讳的考零分的事,不让觉得奇怪吗?如果说这出自韩父的思维体系里,那倒是合情合理的。
再看下一句:“林雨翔平时虽然认为乞丐不去建设祖国四化而来讨钱很没志气,但是还是会给点钱的。但偏今天没看见,爱情果然使人盲目。”
九十年代还在提“四化”?穿越了吧。
5、韩寒与女儿
我对韩寒感到最为不耻的地方,是他把女儿拿出来赌咒发誓。
他女儿应该尚无自理能力吧,但是在如此之小的年龄,就被他父亲像赌徒一样,拿出来作一个筹码,来证明他自身的清白。
中国人常说好汉做事好汉当,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你遇到了问题,你自己解决,你为什么要把女儿拎出来,当成防御工事,来掩护你退兵?中国人一遇到国难当头,就想到妓女和孩子,这是鲁迅说的。用妓女来抗击入侵者,为我们的民族挣来荣光,这是张艺谋干的事。用孩子来抵抗别人的质疑,为自己换得抗战时期重庆那样陪都的的安全地位,这是韩寒干的事(仿韩寒文风)。
是以个人认为此为韩寒最令人觉得不耻的事情。其他的,不想说什么了。
订阅:
博文 (Atom)